制片人大卫·海曼左一、导演保罗·金右一携帕丁顿熊在沪宣传。
早报记者 陈晨 和“很黄很暴力”的“成人向”泰迪熊、天真智趣的“低幼向”维尼熊相比,“帕丁顿熊”有着广泛的受众群体和更老派的英伦范儿。已在全球收获2亿美元票房佳绩的英国影片《帕丁顿熊》将于3月5日在中国大陆地区上映,这是继《超能陆战队》上映之后又一部暖心治愈系的银幕温情之作。 与好莱坞电影有所不同的是,这部英国出品的“萌宠历险记”显得内敛而舒缓,起承转合总是有惊无险。 电影上映前,《帕丁顿熊》的制片人大卫·海曼接受早报记者专访。这位毕业于哈佛、在美国做小成本独立电影制片起家、之后大手笔买下《哈利·波特》版权、拍摄八部《哈利·波特》电影的英国金牌制片人,在寂静的《地心引力》之后,奉上了一部热闹的“合家欢喜剧”。他说在历经《哈利·波特》炫目的魔法世界之后,面对新项目“麻木”了不少;也说起了《帕丁顿熊》在过去近10年时间里被众多好莱坞工作室拒绝的经历。身为如今世界电影工业金字塔尖的制片人,他关心中国市场,也收到来自中国的电影邀约,但他说,他在等一个理由,一个他的电影必须属于中国的理由,所以他不会和好莱坞的“圈钱党”们争朝夕。 更应该注重不变的东西 东方早报:《帕丁顿熊》是一个经典的英国童话,它对你有怎样的影响? 大卫·海曼:6岁时,妈妈给我第一本关于《帕丁顿熊》的绘本,我不仅被它的有趣吸引,还被它感动。后来我逐渐意识到故事的出发点和创意,并不局限于它被书写的1965年,即便在今天也有意义,它是一个关于家庭,关于一个外来者如何融入新的社会环境的故事。 这只熊,从一个陌生的国度来到布朗一家,它正派、诚实、值得信赖,让一个家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。这是个感动又有趣的故事,十分英国化,同时又是全世界人类共通的情感。 你可以把它看做是,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在去往异乡的路上,而我们要在这条路上认识到,自己是谁。 东方早报:这部电影最令你印象深刻的部分是什么? 大卫·海曼:我爱布朗夫人第一次在车站遇到帕丁顿熊的那份善意,我爱帕丁顿熊第一次穿上那件蓝色的大衣就感觉“就是我自己的”那份毫无违和感,我爱它和整个家庭一起做橘子果酱时候的那一份其乐融融;同时我也很爱它离开家的那个悲伤时刻,它孤独又希望布朗一家的情况能得到改善的那种善良。我觉得保罗没有把它拍成一个童话,它很真实。 东方早报:这其实是一个发生在1960年代的故事,但是今天的世界已经大不相同,在做电影的过程中有试图给它增加新鲜的要素吗? 大卫·海曼:我想我们更应该注重那些不变的东西,正是因为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有太多新鲜事物的进入。就像现在,我居然跨越大半个地球在上海,这令我兴奋,同时,也有一点点惶恐。那种来自陌生人的善意,对一个家的需要,不是被剩在过去的无用残渣,而是留给今天最珍贵的东西。 我希望呈现的就是一个很“古典”的故事,有时候我觉得我们需要这样的故事来提醒我们,某些已经遗失的珍贵品质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。 伦敦是电影的一个角色 东方早报:对于这样一个在英国家喻户晓的经典形象,拍成电影的时候是否也面临压力? 大卫·海曼:当时做《哈利·波特》我已经面对过这样的问题,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哈利·波特,每个人心中也都对帕丁顿熊有一个设想。所以我只能跟从自己的心意,尽可能地找到人们究竟喜欢帕丁顿熊什么,创造出我所爱的东西,并且相信人们也爱我所爱。 还有这部电影的导演保罗·金,他比我更爱帕丁顿。当我第一次见到他时,我甚至觉得他就是个看上去有点“熊样儿”的人。 东方早报:这次威廉王子来为这部电影站台也是为了宣传英国文化,之前在世界其他地方上映的时候,有些评论就指出这是一部关于伦敦的城市宣传片,你怎么看待这个评价? 大卫·海曼:说“宣传片”可能有些人听上去觉得并不算褒义词,但是对我来说,这是一次关于伦敦的“庆典”,伦敦是故事和世界之间的重要桥梁。 同理也可以说《地心引力》是一部关于宇宙的宣传片吗?当然,它发生在宇宙。说《帕丁顿熊》是一部宣传片,我更愿意说这是一封写给伦敦的浪漫情书。就像《天使爱美丽》,是一封只属于巴黎的情书。 更重要的是,书里就是这么写伦敦的。《哈利·波特》当时也有很多人建议应该到美国去拍,但我们没有这么做,因为那就是一个英国的故事。对帕丁顿熊来说,伦敦就是这本书的一部分,是一只熊读懂英国的过程。 等一个电影必须 发生在中国的理由 东方早报:从制片人的角度看,你认为一部成功的电影需要什么要素? 大卫·海曼:没人知道什么样的电影最终会成为一部成功的电影。一部好的电影,我想,必须具备冲击心灵的力量,它不一定要是一个好的产品,但它应该真诚可信。 导演当然也是至关重要的灵魂,保罗是一个充满激情且保留纯真的人,我想一部好的电影一定是由具备这样品质的人拍出来的。你需要扎实的剧本,优秀的演员,但你更需要小心翼翼地耕作。同时还需要慷慨的投资方,来肯定它的价值。 还有一点是,一路走来我真的非常非常幸运地这么想,一部成功的电影所需要的要素是—制片人足够好运。 东方早报:在《哈利·波特》这个持续超过10年的“大项目”之后,你再选择新项目时,是更自由了,还是反而会有限制和顾虑? 大卫·海曼:我做《哈利·波特》期间,也做了一些其他的电影,其中也有一些小制作,我没有给自己限制,我跟着自己的心意走。我不会完全遵从一个仅仅是有商业价值的创意,我要寻找商业价值和心灵的共鸣。 《帕丁顿熊》是个慢热的过程,这个项目运作至今有八九年时间,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我逐渐去认识、挖掘它,让它趋于完美,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我带着《帕丁顿熊》在全球旅行,它的商业价值并不被肯定,被每一个美国的工作室拒绝,但最终我和一家法国公司达成合作。所以要长久地保持热情是目前对我来说很大的挑战,坚定地爱自己的项目,并且为之坚持。 东方早报:影迷非常关心的一件事是《哈利·波特》外传的情况。 大卫·海曼:进展十分顺利,罗琳正在写剧本。依然是《哈利·波特》的原班人马,但会是全新的创造。没有《哈利·波特》电影的角色会出现在这部新作中,但它属于哈利·波特世界的一部分,一个更广义的魔法世界,不再是那个霍格沃兹。但现在依然在非常初期的阶段,甚至还没有面试过任何的演员。 东方早报:上个月中国电影票房超过美国成为了全球单月票房产出最高的国家。作为一个制片人,你是否关注过中国的电影市场,有没有计划和中国电影界合作? 大卫·海曼:我很乐意和中国电影界合作,无论是中国项目还是电影人。 我有关注中国电影产业,现在有一个问题是,在中国,电影的收益90%依赖票房,在美国票房只占24%。 在中国做电影有太多的理由,我也知道现在已经有非常多来自好莱坞的电影人开始意识到“抢占中国市场”。这对我来说不是有吸引力的事。 我觉得中国电影界需要寻求一些途径去纠正这个误区。如果我来中国做电影,我需要解决的问题是,要找到中国人到底需要做什么。过去有许多合拍片的尝试,但并不是有益的。因为那种合作,是“无机”的,没有产生化合反应。在欧洲,也有这样的联合制作,英国、法国、德国的制片公司共同制作,选取了德国一个美丽的取景地,然后获得来自德国的资金;和来自意大利、西班牙的人一起工作,但没有产生新的意义,只是获得多一部分的资金。 有意义的合作应该是去找到一个故事,这个故事不像好莱坞千篇一律的产品,而是真实有血有肉的,当人们为正确的理由聚在一起制作电影,我们就可以明确地获得有用的经验。 中国有5000年的悠久文化,也有非常优秀的电影工作者,无论在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上都有丰富的创作素材,对于艺术家来说,这是充满惊喜的土壤。我也收到邀请,我非常乐意在这里工作,但有一点是最基本的,这里必须给我一个理由,一个电影必须发生在这里的理由。我不想仅仅因为有中国的资金,就去拍一个最后被诟病为虚伪造作的故事。我很期待可以来中国拍电影,但我更期待我尽快找到那个理由,我把它当做一个长线计划,不是明天、下个月或者明年,但从此以往,每一次来到这里,每一次中国电影和欧洲电影的交流的机会,我都会考虑这件事。